电荒刚过煤荒又到 冬储煤报警
bd官网手机登录入口
站 www.www.newcity4sale.com 时间:2004-01-01 00:00 来源:
夏季“电荒”刚过,冬季“暖荒”正来。正当十几天前有关部门高调总结“2004年电力迎峰度夏工作”的时候,“冬储煤危机”却像一股寒流席卷北方各大城市。
来自沈阳和长春的消息称,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供暖危机,今冬已不可避免。
冬储煤不足一半 发电供暖全面告急
按照历史惯例,北方各地在供暖期开始前,要保证足够的冬煤储备。一方面是因为供暖关系民生,必须“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是出于春运铁路运力紧张的考虑。由于历来准备充分,我国多年来供暖形势波澜不惊。
但是今年的形势却急转直下。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咨询时只有一句话:“形势十分严峻!”
来自沈阳市供暖办的资料表明,该市每年需要供暖煤456万吨,目前储备率仅为48.22%,缺口高达286万吨。截至10月10日,该市700多个储煤场大部分储煤不足一半,甚至尚有38个储煤场处于零储备状态。
危机不仅侵袭沈阳,长春、北京、济南等地,冬储煤严重不足的“警报”几乎在同一时间拉响。就连煤都大同和产煤重镇郑州,相当一部分中小规模的供热单位,煤场至今依然空空如也。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今冬民用煤缺口高达300万吨,而长春至少缺口280万吨以上。
“我们现在的煤炭库存量只够用10天,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长春市热电二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热电二厂储备冬季用煤应该从7、8月份开始,库存量应达到16万吨至17万吨,但由于今年煤炭供应紧张,因此热电二厂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储备冬季用煤,但到目前为止,库存量仍不到5万吨。
据了解,长春热电二厂作为长春市的用煤大户,夏季用煤量大约每天3800吨,冬季用煤量则达到每天5000吨至5500吨,而现在每天从外地供给长春热电二厂的煤炭量不到1000吨,也就是说,每天煤炭缺口在3000吨左右。该工作人员说:“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冬季每天的用煤缺口将达到4000吨左右。”
与供暖企业相同的是,电力企业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冬煤预储。但据有关人士介绍,电煤预储现状也并不乐观。
由于冬季正值枯水期,大部分水库水位下降(节后与节前相比,大部分水库水位都下降了2米左右),水电受限,部分电力供应必须转移到火电上来。有观点认为,今年电力迎峰度夏实为强弩之末,7月底8月初电煤抢运所增加的库存量,在峰后已经开始下滑。目前的库存量也不乐观。
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张云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表示:“今年冬天的用电形势将远比夏天严峻!”
据了解,在9月初迎峰度夏工作结束时,湖南省电煤库存还有70多万吨,到目前,全省电煤库存就只有39万吨左右。而该省所有火电厂日耗煤5到6万吨,虽然相关部门都在尽最大努力抢购电煤,但每天的电煤入库量仅能勉强维持每天的消耗量,而且现有的库存电煤仍在以每天1吨左右的速度下降。
另外,面临最大“暖荒”的辽宁省,电力供应形势也十分严峻。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维康介绍,“目前我省的用电负荷在持续快速增长,带给电网的压力空前巨大。现在我省已有20%的电力要从黑龙江和吉林以及内蒙古地区调入。”他表示,“今冬明春的电煤供应已成电网安全运行的瓶颈。”
夏季抢运,冬储煤局部透支
对于波及整个北方的“暖荒”,很多人将其归咎为两个多月前的“电煤抢运”。
在9月29日召开的“2004年电力迎峰度夏工作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也表示,由于今年夏季用电紧张、部分电力需求转移到冬季等原因,煤炭供应仍是影响火电生产的重要因素。
一位煤炭协会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分析指出,马主任所说的“部分电力需求转移到冬季”,指的正是“冬煤夏用”。这正是7月底8月初电煤抢运的“应急”所在。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7、8月份正是冬煤储备的关键时期。电煤抢运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冬煤储备的力度。“一方面控制了煤源,另一方面占用了运力。”
沈阳、长春供热公司的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冬储煤严重不足跟之前的“电煤抢运”关系重大。
据长春热电一厂有关人士介绍,吉林省有很多煤炭都是从黑龙江输入,而长春市的几家热电厂的生产用煤更是大部分从黑龙江购买。目前黑龙江三家主要煤矿(鹤岗、鸡西、双鸭山煤矿)的供应情况,将直接决定长春市热电厂的煤炭储备量。而电煤抢运期间,这三家煤矿的煤炭被大量运往南方诸省,直接影响了长春冬季储煤。#p#分页标题#e#
来自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经济运行中心的数据也显示,全国目前并不缺煤。截至9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达11400万吨,比今年初增加463万吨,煤炭社会库存已连续5个月保持回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甚至通报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要控制煤炭生产,以保证市场形势持续好转。
而事实上是,价格扭曲导致局部缺煤呼声高涨。例如,黑龙江三家煤矿在电煤抢运结束后,仍然在不断往南方输煤。起始原因在于,现在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