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日,是伊川电力集团总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喜日子——经过全体建设者连续18个月的昼夜奋战,省市重点工程、总投资26亿元、装机容量2×300MW的洛阳伊川龙泉坑口自备发电有限公司一号机组经过168小时的试运,正式移交生产,投入商业化运营。该电厂全部二号机组今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后,将使伊川电力集团每年新增发电能力31亿千瓦时,新增销售收入9.3亿元、利税3.6亿元。
捷报传出,省市领导纷纷致电祝贺,伊川电力集团上下一片欢腾。
数字见证辉煌。伊川电力集团的快速发展,使伊川这个原本的国家级贫困县创出三项“全国第一”:全国县级最大的电厂,全国县级最大的电解铝厂,全国年产量最大的碳素厂
作为伊川电力集团40万吨电解铝和合金铝项目的主力配套电厂,洛阳伊川龙泉坑口自备发电有限公司一号机组的建成投运,仅是伊川电力20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点滴。
20年来,伊川电力从单纯的供电业务发展到今天的集发电、供电、煤炭、氧化铝和碳素生产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化公司,总资产从1983年的40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18亿元,职工从8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5000余人,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创业之路。
20年来,在国家没有一分钱计划投资的情况下,伊川电力集团的全体建设者在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松灵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知难奋进,艰苦奋斗,用辛勤的双手,使伊川县这个原本的国家级贫困县因电力集团的崛起而熠熠生辉。伊川电力集团在发展中勇创全国“三项第一”,即创建了全国县级最大的电厂——二电厂,全国县级最大的电解铝厂,全国年产量最大的碳素厂。到目前为止,伊川电力集团已拥有装机容量824MW,具备年产30万吨电解铝和合金铝、碳素20万吨、原煤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中,伊川电力集团在2001年全国排名第649位,2002年排名第482位,2003年排名第308位;河南省工业综合实力百强排序中,伊川电力集团2002年排名第16位,2003年排名第11位,成为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企业之一。
到2005年底,伊川电力集团装机容量将达到1124MW,形成年产40万吨电解铝和合金铝,碳素20万吨,原煤200万吨,年产20万吨铝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20亿元的固定资产和130亿元的销售收入,实现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双百亿”的发展目标。
伊川电力集团的快速发展,使伊川县由过去的“酒战略”转变为“电战略”,伊川县的综合经济实力从1997年全省的第75位跃居到2003年的第18位。正是由于伊川电力集团“豫港龙泉”铝锭的出口,使伊川县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出口创汇第1位,从而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伊川县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回首伊川电力集团20年来走过的道路,犹如倾听一曲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从解决地方用电紧缺问题入手,抢抓机遇,创办电厂,迈出发展的第一步
伊川多煤,是河南省和洛阳市的重点产煤大县。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伊川县仍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伊川电力集团从零起步,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为伊川县域经济的崛起和群众的脱贫致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1956年,伊川的电力设施只有一个小小的水电站。1987年,县电力管理所升格为电业局时,全县供电量仅有6089万千瓦时,电力总产值只有1000多万元。为改变电力紧缺局面,减少中间环节和供电损耗,1987年,时任电业局局长的戴松灵提出了建豫西地区第一座县级110KV变电站——水寨变电站的设想。在人才、技术、资金全面紧缺,没有丝毫经验的情况下,戴松灵带领全局人员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土法上马,经过1年零8个月的艰苦努力最终将变电站建成,改变了“县级供电企业不能建110KV变电站”的历史。
供电条件具备了,但频繁的拉闸限电使伊川县工农业生产发展“瓶颈”效应十分明显,严重制约着全县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1989年,在伊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电业局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机遇,决定投资4500万元筹建一座2×1.2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电厂建设初期,正值国家紧缩银根,实行宏观调控,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面对困难和压力,戴松灵带领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历经1年零5个月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遍尝了开拓者的酸甜苦辣,终于使伊川县一电厂(如今的伊川县热电厂)一号、二号机组先后于1991年2月和1992年5月投产发电,创造了1年零5个月并网发电的奇迹,使伊川在豫西地区率先实现电力发、供、用一体化。#p#分页标题#e#